
10月17日,多部门公布2025年前三季度经济数据,涵盖财政收支、固定资产投资、税收等。财政部10月17日公布的数据显示,2025年前三季度,全国财政支出20.81万亿元,同比增长3.1%。财政支出优先安排,人力资源、科技等国家重点战略领域得到较好保障。社会保障和就业、教育、卫生、科技、节能环保、文化、旅游、体育和传媒等六大类支出增速均创近三年同期最高水平。前三季度,地方政府专项债券、超长期特别国债、中央财政注入的特别国债合计支出4.21万亿元。机构改革,增强了经济发展动力,推动经济持续复苏。国家铁路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937亿元。中国中铁集团记者了解到,2025年前三季度,全国铁路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937亿元,同比增长5.8%。 2025年以来,“八纵八横”高铁网一批新线开工建设,在建项目进度不断刷新;海宜高铁哈尔滨至铁力段已进入铺轨阶段;京唐城际铁路北京副中心段和新建的杭衢高铁已进入联调联试阶段。前三季度,全国累计新铺设线路968公里。税务数据显示我国加快培育新的生产力素质。国家税务总局公布的最新数据加税发票数据显示,2025年前三季度,我国新质发展速度加快,科技产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22.3%,延续快速增长势头。全国技术合同交易额同比增长19.4%,技术含量高的知识产权产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1.5%。中国感知Vinality·清洁能源新发展 10月17日,我国清洁能源领域多项数据发布。全球最大清洁能源走廊综合发电已公布。中国三峡集团公司10月17日发布最新数据,全球最大电站累计发电量近年来,精益能源走廊已突破4万亿千瓦时。其中,2025年前三季度,这条清洁能源走廊发电量将达到2351亿千瓦时,可满足全国普通居民62天左右的用电。这条清洁能源走廊由乌东德、白鹤滩、溪洛渡、向家坝、三峡、葛洲坝六座大型电站组成。全长1800公里,年均发电量约3000亿千瓦时。长江宜昌段:沿海用电量超6000万千瓦时。在清洁能源应用领域,以岸电为代表的绿色输电技术面临着广阔的前景。岸电是指船舶停靠港口时,通过接入陆地电网来代替燃油发电的供电方式。今日沿海用电量长江宜昌段已突破6000万千瓦时。这一绿色规模相当于近1.2万吨替代燃料。作为连接长江中上游的重要枢纽,宜昌建设了179个岸电设施,覆盖71个码头,平均每年为6万多艘船舶提供清洁能源。 “十四五”成绩单:优化营商环境“十四五”期间民营经济“干了就赢”,民营经济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“生力军”。在政策保护和创新驱动下,经济市场中的民营主体继续发扬“努力就是胜利”的精神,一一攻坚克难,交出了规模和质量双提升的亮眼成绩单。 “十四五”框架专门章节明确了“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”两大主要任务具体包括:改善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法制环境、环境环境和市场环境;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基础技术和重大科技项目研发。截至2025年5月,我国民营经济组织有1.85亿个,占企业主体总数的96.76%。 其中,私营企业超过5800万户,比“十三五”末增长40%以上;个体工商户1.27亿户,比“十三五”末增长近37%。如今,私营经济贡献了我国税收、调整后帕穆塞特投资和对外进出口的50%以上;占GDP的60%以上以及上市公司的数量; 70%以上的创新技术成果创造;吸纳城镇就业80%以上;集中了全国92%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。商业航天等国家战略中民营企业不断涌现。北京亦庄“火箭街”聚集了140多家民营航天企业。 2025年以来,已实现18次火箭发射,搭载150颗卫星。私营企业也开创了人工智能等尖端技术。广东、江苏、浙江的数据显示,在人工智能大型模型、机器人研发等领域,民营企业数量占比超过90%。在各民营市场经济陷入困境的同时,国家不断加强法律保护和保障政策。五年来,市场准入负面清单“缩减”;金额新增对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减税降费占减税降费总额70%以上; “民营经济31条”直击民营企业融资难、融资贵、账户违约等“痛点”。 2025年5月20日,私营经济促进法正式实施。共使用了26个“平等”、“公平”、“平等”的表达方式。首次将“两个突破”写入法律,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。打破壁垒、减轻负担、激发活力,民营经济发展的路越走越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