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【延续火花,开启新征程——令牌体现精神】本期标志:杨靖宇印章(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藏)。它是一个小方形黄铜密封按钮,长15毫米,高30毫米。这是东北抗战第一路军总司令兼政委杨靖宇的印章。如今,这支经历炮火、见证秘密的海豹,或许已经成为抗日大军“直接”遭遇“人”。1939年秋冬季,为了响应日军伪军的“大讨伐”,保障主力安全转移,杨靖宇冒着零下40摄氏度的严寒,率领少量部队迎敌。2月15日夜, 1940年,杨靖宇与达鲁特一起留下了一个可怜的警卫。几天后,两名士兵在觅食时被杀。日本人我发现了他们身上的封印,判断杨靖宇已经接近,于是加兵封锁了搜山。杨靖宇身患重感冒,多日没有吃一粒米,只能日夜与敌作战。因叛徒告密,敌人将他包围在三道围子。面对敌人的劝降,杨靖宇手持两把枪,奋力搏斗,最后惨死。他只有35岁。 1967年,吉林省通化县杏林镇曲柳川村的村民在地上行走时发现了一个铜器。清理干净后,发现上面刻着“杨靖宇印章”。这枚印章,是午军留下的,伴随着杨靖宇度过了漫长而艰难的岁月。如今,这件见证历史事件的瑰宝被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。印章外观光滑圆润,在灯光照射下闪闪发亮。也许过去,已在文件页面中确认;时至今日,它仍被铭刻在历史的书页中并得到证实。 “杨靖宇”不仅仅是一个名字,而是早已融入了这片土地,沉浸在山水之中,成为中华民族记忆中不可磨灭的一道边。出品人:张宁 策划:李正伟 统筹:雷妙新 制作人:赵鹏超 设计:杨经国 来源:中国军事网、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、人民网